10月15日至16日,以“新型超分子结构和功能材料”为主题的超分子功能材料研讨会在电子游戏试玩-试玩游戏赚钱 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电子游戏试玩-试玩游戏赚钱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大环与超分子专业委员会及系统组装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旨在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合作与交流项目,深化超分子化学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来自德国凯特斯劳滕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南通大学、常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围绕超分子材料的前沿研究进展、新型结构设计及其在产业化中的应用前景展开了深入研讨与思想碰撞,充分体现了该领域多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
会议由胡晓玉教授主持。她在开场致辞中指出,超分子功能材料作为化学、材料学与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核心领域,在能源开发、先进材料研制以及生物医药靶向递送等关键产业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搭建起超分子材料领域的国际交流平台,推动协同创新,为多学科交叉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学术报告环节,中德两国专家学者围绕超分子组装的调控机制、功能材料的精准构筑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系统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Stefan Kubik教授系统阐述了环肽分子在超分子识别中的创新性应用,其前沿研究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与深度互动。南京大学王乐勇教授详细介绍了具有空腔内活性结合位点的功能性大环芳烃在分子识别与催化反应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新型超分子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思路;东南大学赵新教授则聚焦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高效合成策略及其在储能与分离领域的实际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展现出显著的产业化潜力。此外,同济大学刘国锋教授、南通大学李升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开亚副教授,以及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李志伟、焦建敏、田雪琪等分别就超分子手性调控、新型芳烃合成方法、超分子纳米反应器构建等前沿方向作了专题报告,进一步拓展了会议的学术广度与研究深度。
本次研讨会为中德两国在超分子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前沿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推动了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衔接。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超分子功能材料的技术转化注入了新动能,对提升我国该领域科研的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